(一)DeepLearning (DL)概述
1. 什么是DL?
机器学习ML的框架:
(1)数据:\({(x_i,y_i)}, 1\le i \le m\)
(2)模型:\(\mathcal{F}={f(x;\theta)}, \theta\in\Theta\)
i. 线性: \(y=f(x)=w^Tx+b\) 【x——>y】
ii. 广义线性:\(y=f(x)=w^T\phi(x)+b\) 【x——>[\(\bar{x}=\phi(x)\)]——>y,其中的\(\phi\)为模式识别中的特征Feature,这一步也称为特征学习。】
iii. 非线性:人工神经网络(ANN)
(3)准则:损失函数\(L(y,f(x))\)
经验风险:\(R(\theta)=\frac{1}{m}\sum_{i=1}^m{L(y,f(x_i,\theta))}\)
正则化项:\(|w|_2^2\)
Minimizing: \(R(\theta)+\lambda|w|_2^2\),或稀疏正则项L1.
因此转化为一个最优化问题。
神经网络ANN中 \(y=\sigma(\sum_i{w_i x_i+b})\) 相当于从P维到Q维的一个映射函数。则DL就是解决这个深度前馈神经网络的算法。
2. 存在的困难及挑战
可训练的参数太多;【参数过多带来的问题具体包括:计算资源要大,数据要多(否则出现过拟合),算法效率要高】
多层网络以后的优化问题变为非凸优化问题;
梯度弥散问题,即从网络层由上往下的参数调节变得非常困难;
解释困难(可通过一些可视化的方法一定程度上来进行解释);
3.算法历史
1958年,感知机Perception:一个神经细胞的处理能力较差,与或运算无法实现。
1986年,神经网络的概念出现:BP算法,对浅层网络做了很多的工作。一方面受限于当时的硬件和软件问题。
1998年,CNN卷积神经网络,在手写体识别中取得了成功。—LeCun
2006年,DBN深度置信网络,—Hinton
4.为什么学习DL
有效!【语音识别,目标识别,NLP,CV….】
5.领域概述
学术机构:
TorontoU,Hinton,1975年EdinburghU’s PHD;
NewYorkU,LeCun,1987年PHD;
MentrealU,Bengio,1991年McGillU’s PHD;
StanfordU, Ng,2003年UCBerkeley’s PHD;
学术会议:
NIPS,ICML,ICRL,…
参考: 深度学习课程-概述
(二)FNN & BP
一.前馈神经网络FNN
1.神经元、神经层、神经网
神经元
x_1 -w_1-\
.. -w_i--〇z--->a
x_p -w_p-/
一个神经元的输出是一个线性函数与一个非线性函数的复合:\([z=\sum w_ix_i+b,~a=f(z)]=>a=f(\sum w_ix_i+b)\).
其中激活函数包括:sigmod: \(\sigma(x)=\frac{1}{1+e^x};~\tan(x)=\frac{e^x-e^{-x}}{e^x+e^{-x}};~|x|;~\)等
神经层
x_1 -w_1--〇--\-〇-->a_1
X
.. -w_i--〇--X-〇-->...
X
x_p -w_p--〇--/-〇-->a_p
神经层上的每个神经元的输入时相同的,但权值是不同的。我们用 \( a^{(l)}_i \)表示第 \( l \)层第 \( i \)单元的激活值(输出值)。
神经网
-〇-\ -〇-\
-〇--〇-/-〇--〇-...
-〇--〇-\-〇--〇-...
-〇-/ -〇-/
n_1 n_2 n_3 ... n_L
2.记号
超参数(并不是学习出来的,而是认为根据需要设定的参数,也称元参数):层数L,第l层的神经元个数\(n^{(l)}\),神经元非线性函数\(f_l()\).
要学习的参数:连接权weight参数\(w_i^{(1)},w_i^{(2)},..w_i^{(L)}\),两层之间的连接权。 偏bias参数\(b^{(1)},b^{(2)},..b^{(L)}\).
第l层神经元的状态\(z^{(l)},1\le l\le L\);第l层神经元的激活activation:\(a^{(l)}\)
3.前馈计算
(1)基本公式
\(z^{(l+1)}=w^l a^l+b^l \)
\(a^l=f_l(z^l) \)
\(h_{w,b}(x)=a^{(l+1)}=f(z^{(l+1)})\)
(2)前馈计算(\(W=(w^1,…,w^l),b=(b^1,..,b^l)\))
\(l=1, a^l=x\)
计算步骤:\(a^1->z^2->a^2->…->z^L->a^L\)
“目前为止,我们讨论了一种神经网络,我们也可以构建另一种结构的神经网络(这里结构指的是神经元之间的联接模式),也就是包含多个隐藏层的神经网络。最常见的一个例子是\(nl\)层的神经网络,第1层是输入层,第 \(n_l\)层是输出层,中间的每个层 \(l\)与层 \(l+1\)紧密相联。这种模式下,要计算神经网络的输出结果,我们可以按照之前描述的等式,按部就班,进行前向传播,逐一计算第 \(L_2\)层的所有激活值,然后是第 \(L_3\)层的激活值,以此类推,直到第 \(L{n_l}\)层。这是一个前馈神经网络的例子,因为这种联接图没有闭环或回路。”——UFLDL
4.应用于ML
数据D:\((x_i,y_i),1\le i\le N\)
模型M:\(y=h(x|w,b)\)
准则C: \(\sum_i|y_i-a^l(x|w,b)|^2+\lambda|w|_F^2) \)=min
其中,第二项是一个规则化项(也叫权重衰减项),其目的是减小权重的幅度,防止过度拟合: \(||w||F^2=\sum_i\sum_jw{ij}^2\)
权重衰减参数 \( \lambda \)用于控制公式中两项的相对重要性。
使用梯度下降法进行求解这个优化问题。
将上式写为:\(\sum_i J(x_i,y_i;w,b)+\lambda|w|_F^2\)=min
目标函数关于待求参数的导数:
其中:$$\frac{\partial|w|_F^2}{\partial w}=2w$$
然后重点求:$$\frac{\partial \sum J(.)}{\partial w};~~\frac{\partial \sum J(.)}{\partial b}$$
迭代公式:
$$w^{t+1}=w^t-\alpha \frac{\partial \sum J(.)}{\partial w}$$
$$b^{t+1}=b^t-\alpha \frac{\partial \sum J(.)}{\partial b}$$
其中\(\alpha\)是学习速率。
二.BP算法
“我们的目标是针对参数 \( W \)和 \( b \)来求其函数 \( J(W,b) \)的最小值。为了求解神经网络,我们需要将每一个参数 \( W^{(l)}{ij} \)和 \( b^{(l)}_i \)初始化为一个很小的、接近零的随机值(比如说,使用正态分布 \( {Normal}(0,\epsilon^2) \)生成的随机值,其中 \( \epsilon \)设置为 \( 0.01 \) ),之后对目标函数使用诸如批量梯度下降法的最优化算法。因为 \( J(W, b) \)是一个非凸函数,梯度下降法很可能会收敛到局部最优解;但是在实际应用中,梯度下降法通常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结果。最后,需要再次强调的是,要将参数进行随机初始化,而不是全部置为 0。如果所有参数都用相同的值作为初始值,那么所有隐藏层单元最终会得到与输入值有关的、相同的函数(也就是说,对于所有 \( i\),\( W^{(1)}{ij}\)都会取相同的值,那么对于任何输入 \( x \)都会有:\( a^{(2)}_1 = a^{(2)}_2 = a^{(2)}_3 = \ldots \))。随机初始化的目的是使对称失效。”——UFLDL
1.多元函数的偏导数
(1)
$$X=[x_1,…,x_p]^T\in R^p,~ y=f(X)=f(x_1,…,x_p)$$
$$\nabla_x f(x)=\nabla_x y=\frac{\partial y}{\partial x}=[\frac{\partial f(x_1)}{\partial x},…,\frac{\partial f(x_p)}{\partial x}]^T\in R^p$$
(2)
$$x\in R^p, y=[..]^T\in R^q$$
$$y=[f_1(x),..,f_q(x)]^T$$
$$\nabla_xy=\nabla_x f(x)=\frac{\partial y}{\partial x}=[\frac{\partial f(x)}{\partial x_i}]^T\in R^{p\times q}$$
(3) 导数法则:链式法则
2.BP算法
BP思路:给定一个样例 \( (x,y)\),我们首先进行“前向传导”运算,计算出网络中所有的激活值,包括 \( h_{W,b}(x) \)的输出值。之后,针对第 \( l \)层的每一个节点 \( i\),我们计算出其“残差” \( \delta^{(l)}_i\),该残差表明了该节点对最终输出值的残差产生了多少影响。对于最终的输出节点,我们可以直接算出网络产生的激活值与实际值之间的差距,我们将这个差距定义为 \( \delta^{(n_l)}_i \)(第 \( n_l \)层表示输出层)。对于隐藏单元我们如何处理呢?我们将基于节点(第 \( l+1 \)层节点)残差的加权平均值计算 \( \delta^{(l)}_i\),这些节点以 \( a^{(l)}_i \)作为输入。
BP算法步骤:
(i)进行前馈传导计算,利用前向传导公式,得到 \( L2, L_3, \ldots \) 直到输出层 \( L{n_l} \)的激活值。
(ii)对于第 \( n_l \)层(输出层)的每个输出单元 \( i\),我们根据以下公式计算残差:
$$\delta_i^{(n_l)}= 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z_i^{n_l}}=-(y_i-a_i^{(n_l)})\cdot f’(z_i^{(n_l)})$$
(iii)令\(\delta^l=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z^l}\),则对 \( l = n_l-1, n_l-2, n_l-3, \ldots, 2 \)的各个层,第 \( l \)层的第 \( i \)个节点的残差计算方法如下:(矩阵向量形式)
$$\begin{equation}\begin{split}\delta^{l}&=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z^{l}}=\frac{\partial a^l}{\partial z^l}\frac{\partial z^{l+1}}{\partial a^l}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z^{l+1}}\\
&=diag(f’(z^l))\cdot((w^l)^T\cdot\delta^{l+1})\\
&=(f’_l(z^l))\odot((w^l)^T\cdot\delta^{l+1})\\
&=((w^l)^T\cdot\delta^{l+1})\odot(f’_l(z^l))
\end{split}\end{equation}$$
以上逐次从后向前求导的过程即为“反向传导(BP)”的本意所在.
(iv)计算所需的偏导数:
$$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w^l}=\delta^{l+1}\cdot(a^l)^T$$
$$\frac{\partial J}{\partial b^l}=\delta^{l+1}$$
其中,假设 \( f(z) \)是sigmoid函数,并且我们已经在前向传导运算中得到了 \( a^{(l)}_i\)。那么,使用我们早先推导出的 \( f’(z)\)表达式,就可以计算得到 \( f’(z^{(l)}_i) = a^{(l)}_i (1- a^{(l)}_i)\)。
3.梯度下降法求解过程
(1) 对所有 \( l\),令 \( \Delta W^{(l)} := 0 \), \( \Delta b^{(l)} := 0 \)(设置为全零矩阵或全零向量)
(2) For \( i = 1 \) to \( m\),使用反向传播算法计算:
\(\nabla_{W^{(l)}} J(W,b;x,y) \)
\( \nabla_{b^{(l)}} J(W,b;x,y) \)
\( \Delta W^{(l)} := \Delta W^{(l)} + \nabla_{W^{(l)}} J(W,b;x,y) \)
\( \Delta b^{(l)} := \Delta b^{(l)} + \nabla_{b^{(l)}} J(W,b;x,y) \)
(3) 更新参数:
$$ \begin{align}
W^{(l)} &= W^{(l)} - \alpha \left[ \left(\frac{1}{m} \Delta W^{(l)} \right) + \lambda W^{(l)}\right] \\
b^{(l)} &= b^{(l)} - \alpha \left[\frac{1}{m} \Delta b^{(l)}\right]
\end{align}$$
重复梯度下降法的迭代步骤来减小代价函数 \( J(W,b)\) ,以训练我们的神经网络。